太阳成集团tyc33455
文通古今 道贯中西
教学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教学动态 · 正文
刘剑教授讲座
日期:2025-10-16  点击数:  来源:太阳成集团tyc33455

2025年10月13日下午3时,刘剑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软件本地化产业新形态与AI赋能翻译人才培养”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吕凌云博士主持,在外语楼北504教室举行,太阳成集团tyc33455教师及全体2025级研究生共同聆听。本次讲座深入剖析了软件本地化产业的新趋势、AI技术对翻译领域的深刻影响以及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前沿理论与实战价值的学术盛宴。

42163

讲座伊始,吕凌云博士着重介绍了刘剑教授的学术背景。刘教授长期深耕外语与计算机的交叉研究领域,积淀深厚。其科研历程始终紧扣技术前沿:自2014年完成聚焦本地化的博士论文后,相继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产APP出海本地化”等重大课题。在教学一线,他主讲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等课程,更是将技术赋能翻译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一系列在科研与教学上的前瞻布局,充分彰显了其在该领域的权威性,为讲座的专业性与洞察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讲座中,刘剑教授首先从科研课题申报切入,以其亲身经验强调,创新选题必须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随后,他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的深远影响,指出早在2022年ChatGPT问世之初,他便预判其冲击波将从文科专业开始,逐步席卷新闻、外语等领域,并终将波及理科。面对这一趋势,刘教授认为,AI虽带来挑战,却难以完全取代专业的翻译人才,尤其在专利、游戏本地化等高复杂度细分领域,专业人员的价值将愈发凸显。因此,他特别强调,课题申报与研究必须跳出简单的“理论套用”模式,唯有依靠新颖的研究方法与扎实的学术根基,方能实现真正突破。

随后,刘剑教授运用详实的数据与案例,生动勾勒出语言服务产业的深刻变革。从市场规模看,该产业自2014年全球规模达170亿美元后持续扩张,从业者数量稳步增长,预计至2031年将保持7%的年复合增长率,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与此同时,技术革命成为核心驱动力:神经机器翻译(NMT)的崛起,使得翻译准确率实现了从早期人工转写口译视频的困难,到2017年科大讯飞语音识别超越95%,再到如今实时翻译与多模态API调用普及的巨大跃升。这清晰地表明,AI技术正从根本上重塑整个行业的生态。

在软件本地化板块,刘剑教授深入剖析了中国游戏出海的动因与挑战。他指出,政策扶持与市场环境是双重推手:自2015年成都、深圳等地出台动漫游戏出海扶持政策,加之国内游戏版号审批日趋严格,企业“出海”已从选择变为必然。然而,刘教授强调,成功的本地化远非简单的语言转换,必须深入适配目标市场的文化习惯,例如日期格式、数字表示差异,以及在沙特等地区需规避宗教敏感元素。此外,他也指出语料获取困难与技术迭代迅速,是当前从业者面临的主要挑战。

33BE4

在探讨AI如何赋能软件本地化时,刘剑教授首先肯定了其技术价值:AI能够高效处理约80%的常规文档翻译,显著降低基础服务成本,并推动行业计费模式发生转型。然而,他随即指出了AI的固有局限,尤其是在需要深度文化适配的环节,人工介入依然不可或缺。对此,他列举了多个生动案例:《植物大战僵尸》的角色翻译需置于多模态语境中考量,面向阿拉伯国家的游戏必须删除宗教敏感元素,而诗词歌曲的翻译则重在传递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都是当前AI难以逾越的短板。基于此,刘教授强调,未来的译者必须实现从“语言转换者”到“语言增值服务者”乃至“本地化总监”的角色跃升,其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对技术的娴熟运用与对文化的精准把控之上。

最后,刘剑教授针对当前翻译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提出了前瞻性的课程改革建议,主张增设“翻译技术”、“翻译项目管理”及“游戏本地化”等前沿课程。同时,他也对AI技术的“涌现”现象发出深刻警示,强调必须未雨绸缪,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始终坚守并发挥人类的独特创造力,以此培养真正能面向未来的翻译人才。

讲座尾声,吕凌云博士就“AI是否会拥有自主意识”这一前沿问题提问。刘剑教授对此回应,当前的人工智能尚不具备自主意识,但其快速的进化能力潜藏着不可预测的风险,必须予以高度警惕。他进一步指出,国际社会对此已有警觉,例如中美两国在“禁止AI控制核武器”问题上达成的共识,便是防范其潜在风险的一个关键例证。这标志着AI治理已成为关乎全人类未来的共同课题。

726F7

本次讲座历时一个半小时,内容高屋建瓴,讲解深入浅出。刘剑教授不仅为师生清晰地勾勒出软件本地化的产业新形态与AI变革趋势,更為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前瞻而务实的发展路径。整场讲座内涵丰富,对推动学院翻译学科建设与提升师生学术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文:陈艳 区敏宇 张甜甜

一审:黄院丹

二审:何文娟

终审:刘剑






下一条:贺学耘教授讲座